本篇目前嚴禁抄襲引用~有大量書籍內容~請先自行考慮
《第56號教室的奇蹟》是2008年由高寶出版社出版,於2008年4月份的商業週刊曾特別推薦,也受到國內外世界上名人和教育學者們的大力推薦。
洛杉磯是美國一個犯罪率相對較高的城市,而書中的「第56號教室」則是位於洛杉磯某個充滿貧窮與暴力的地區裡,在一間小學,這間學校的小朋友很多都是移民後裔,家境貧窮,英語也非他們的母語。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似乎早已注定了一輩子只能平凡。但實際上,當中第56號教室的學子長大後,大多就讀於全美頂尖的學校,同時在各個領域都有不錯的成就,能抗拒大環境並促成此成就的,就是「第56號教室」的導師:雷夫老師。
在書的一開始,他便告訴讀者他所遭遇的逆境,不論是教室的硬體,或實際從事教學時,被家人和友人的勸阻,但雷夫老師並不依循年輕時所採用的教學方法,而是以一種更為理想性的、或許帶點瘋狂的教學方式,或許可以稱為「雷夫式的教學方法」。不過最雷夫老師在前言最主要告訴我們的:「真正的卓越是靠犧牲、錯誤,以及大量的努力掙來的。畢竟,成功無捷徑。我們可以作得更好!」
開宗明義便告訴所有讀者,如果想要改變以往填鴨式、威權式的教育方式,勢必要有超乎想像的付出,因為那必須和現有的體制、家長的觀念作衝擊,所面臨的壓力勢必無比的大,也會感覺到無比的艱鉅,但這是有方法和步驟的,雷夫老師在接下來的內容便會告訴我們。
在第一部分其實還是關於「心理」的層面。因為人的心理影響人的行為,如何讓小朋友能夠接納一個你或妳,最最最重要而根本的,還是在於心理。雷夫老師提出免於恐懼的奠定基礎方式,因為「這年頭,大多數的教室都被一種東西控制著,那就是「害怕」。老師們害怕:怕丟臉、怕不受愛戴、怕說話沒人聽、怕場面失控。學生們更害怕:怕挨罵、怕被羞辱、怕在同儕面前出醜、怕成績不好、怕面對父母盛怒。除了老師和學生之外,所有教育界人是也都活在這陰影之下。這是個教室管理的問題。第56號之所以特別,在於他沒有「害怕」
而要如何免除恐懼?先要時常記得「一定要時時從孩子的觀點看事情,不要把害怕當作教育的捷徑」,然後首先建立彼此的信任,讓小朋友知道你決心和以往不同,決心要以信任來取代以往的害怕,同時也要強調「破裂的信任是很難修補的」(我並不贊同『無法修補』這樣的描述,其實後面雷夫老師也有說重建信任是更為不容易的)使小朋友瞭解到我們對於建立彼此信任的重視。
如何使小朋友信任我們呢?就是靠我們的身教,也就是我們希望小朋友先做到的,我們自己先做到,同時時時提醒自己對待小朋友的紀律要求,除了不僅要合乎邏輯,同時更要公平,相信如此方能建立彼此的信任,同時逐漸以信任取代害怕,讓彼此關係的基礎已經根本的和以往不同。
根基建立之後,才是開始型塑整個基礎發展的開始。書中雷夫老師提到可分為六個階段:從第一階段的「我不想惹麻煩」、第二階段的「我想要獎賞」、第三階段的「我想取悅某人」、第四階段的「我要遵守規則」、第五階段的「我能體貼別人」到第六階段的「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透過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培養,慢慢、逐步的引導小朋友的心理和想法,然而雷夫老師特別強調:「這六個階段,是需要終其一生的努力」,我想更進一步的說,因為人的心理轉變和定型,確實非一天兩天、或數個月就能確定的,這是人終其一生的心靈功課,我們可能會在當中的階段遊移,所以我們才需要同儕、老師的協助,適時的提點我們、幫助我們,讓我想起、回憶起這心中的原則。
這六個階段當中我想特別提出來的。是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是的,第五階段是連大人都很難企及的。因為世間的衝突,我想幾乎始自於不瞭解,有時是始於不知,有時則是由於自私。暫且不討論自私的部分,因為俗話說「一種米養千樣人」,就是在告訴我們人的差異性是如此的大,我們常會對於有些人的行為舉止「難以理解」,所以因此產生了怒氣或怨對。因為我們一直以自己習慣的角度和方式去看別人並以此對待別人,然而殊不知,有時我們的善意,也可能變成別人的困擾、甚至是羞辱,即便我們不是出於惡意或故意。人跟人相處最難的也是在這點,所以雷夫老師在第五階段中寫到「你永遠無法真正了解一個人,除非你能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事物……除非你能進入他的身體,用他的身體行走」真的,真的是這樣~若能牢記此,人會變得體貼,也會更仁慈。
至於第六階段則無法教導,因為人必須經過前五個階段後,將有可能型塑成第六個階段,而雷夫老師則是期望用影片中的典型來讓小朋友瞭解何謂第六階段,我想「行善不欲人知」也是第六階段的一種表現型態。雖然第六階段很難很難,但雷夫老師仍提醒我們,因為「我們對孩子有很高的期許,並盡力而為。正因為孩子們無法無天,所以我們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讓無可救藥的行為迫使我們降低標準。」
第一部份是心理建設,第二部分開始,則是實際上的一些教學方式。透過「培養終生閱讀」、「寫作」、「加加看」,同時對於標準化的摒棄,不是為了測驗而學習準備測驗的結果,這種學習是本末倒置的。雷夫老師培養小朋友們愛上閱讀。因為閱讀能夠使我們和全世界各種不同的思想接軌,透過閱讀他人的著作,能夠使我們擁有「能思考、考慮他人觀點、心胸開放、擁有和他人討論偉大想法的能力」使我想起從小父親提早關店的目的,即是為了在晚上配我和妹妹一起閱讀,讀一些立志的書,如生之歌。同時在閱讀後也有安排寫日記的習慣。
寫作對於許多小朋友而言似乎是特別的困難,但是回想小學國中的經驗,寫作對我和妹妹來說一直不是件難事。直到看到雷夫老師的這本書方才瞭解到,閱讀是寫作的根本,沒有閱讀其實很難會有想法成為寫作的動力,當然除了看電影豐富我們的見聞,雖然我也曾經學習如何寫作文,但那只是為了取得作文考試的高分,並不代表寫作豐富的內涵,我一直認為,過多的修飾詞反而無法彰顯文章的內容,真實誠懇的文字才是表達的最佳途徑。
雷夫老師提出「怎麼讀比讀多少更重要」的觀念也就是有效的學習,重點是讓小朋友重視測驗,同時以模擬考試的場景來建構自己內心對於測驗的準備,這或許有點類似運動員所做的冥想。當他們所做的努力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不是為了父母老師、更不是為了測驗時,他們就會拿出最佳的表現。「而身為老師父母必須牢記在心的,就是「絕對不可拿某個學生的測驗分數跟另一個學生相比,一定要用學生自己過去的表現來衡量他現在的進步。」因為既然考試測驗不是為了別人、不是為了父母老師,那麼將考試結果和其他學生相比就是一種絕對錯誤的手段。而雷夫老師利用選擇題建構小朋友尋找線索的精神倒是顛覆了一般測驗的心理,當每個小朋友都必須瞭解到選與不選的原因和理由時,方能針對此題目作有效的思考與反應。
同時間,雷夫老師更提醒學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課題,永遠不會出現在標準化測驗上。」這是多麼棒的提醒啊!是啊!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往往不是書本或測驗卷上可以看到的,教育的本質,其實不是在教小朋友有多會寫測驗題,而是在於教導小朋友擁有健全的人格發展,所以雷夫老師才說「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質。」
歷史和地理由於並非國文、英文、數學等被視為是主流的科目,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實際上歷史與地理卻是構成一個完整人格所必須的。「一個科目是單調或乏味或是引人入勝,授課老師往往扮演決定性的角色,而又以社會科最為明顯。」雷夫老師介紹「審慎明智地使用影片來豐富歷史,是帶領學童認識過去的有力方式」。同時也提醒家長和老師「放映影片就像所有少情一樣,家長和老師負有定調和引導之責」。其次像是「紀錄片」與「播放歷史性的演說」、「文學」都是來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的絕佳途徑。
對於自然課的教學,也令我印象深刻。由於雷夫老師的繼女卡琳的直言不諱,方使雷夫老師對於自然課的教學有了醒悟:自然課就是一種從實際實驗和探索過程中,不斷利用暫時不的不成功來達成教育目的的課程。雷夫老師說的很好,「失敗」是教師自行定義的。在第56號教室,沒有成功的試驗不是失敗,只有當學生停止解決問題的常識時,才算失敗。」挖…自行摸索而出的成功確實能令人記憶深刻。執著於實驗的精神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那真的需要莫大的熱誠與勇氣啊!
藝術課程就像兒時的美術課、音樂課程,藝術所能帶給小朋友的跟其他課程不同。但以往的印象,往往這類的藝術課程到了國中以後,就時常變成自習或被其他「主要」課程給商借走了,真的太可惜。體育課也是,而且體育更容易引導小朋友瞭解什麼是榮譽感、團隊合作與運動家精神,當然,體育本身就和健康有著密切的關連。我想運動中所展現的風度是最為人所稱道,而那也才是運動家所要教導我們的事情,如同雷夫老師希望小朋友能學到的。
經濟學的天空或許是我最最最感到深刻的了。從整理房間和桌子沒想到那就是代表了一個人的心理狀態,而記帳更是我到現在都還不太會的事情…利用租用位子的租金和購買位子的產權,無形中讓小朋友也對於不動產和所有權的價值有所瞭解,也更能體會父母親賺錢的辛苦。能及早對於個人財產(或者說對於理財)有所瞭解,相信也是對於一個人非常棒的寶物。而存下一分錢與延遲享樂更是現今物質社會所造成消費過度與信用破產所最缺乏的觀念,我也希望我的小孩能在小的時候就能瞭解這些關於經濟責任與理財的簡單觀念與內容,這絕對對於成長後有非常大的助益。教給孩子一項終身受用的技能,就如同教給她們釣魚的釣竿一樣,使他們終身都能獲益匪淺。
第三部分是雖然名稱為瘋狂,但主要我想是在表達如何在僵固的大環境下,跳脫教育一般性的思考。第12章獨立思考告訴我們,其實影響學生最大的,反而是正規上課時間以外的時間。而當我們遇到問題與困難時,如果能夠依循著雷夫老師教導學生的四個步驟:理解題目、選擇合適的策略、解題、分析,重點在於選擇合適的策略,但起初的理解問題與困難也一樣的重要。因為人生總會遭遇到困境與問題,就看我們如何理解並選擇合適的策略去解題並分析。
第13章賽璐珞英雄其實是在說明雷夫老師之所以選擇影片作為重要的輔助教學工作的原因以及大致的方法。首先觀賞的電影類型很重要,一方面是老師該選擇什麼樣的電影給學生,二方面則關於每個家庭的道德觀對於電影等級的接受度。雷夫老師認為:好的電影能夠建立孩子的品格、瞭解正確或錯誤決定所造成的深遠影響,並且啟發他們,讓他們就算是深處困境也能為信念挺身而出。說到電影則讓我想到從小在父親的努力下,我和妹妹幾乎也看了非常多的經典名片,當中我們看過最多次的就是真善美,而在高中的同學影響下,我還記得哪一年我到電影院看了梅爾吉伯遜導演的英雄本色足足有三至四遍,從此奠定我看西片的習慣,而我的同學如今則成為專門拍攝紀錄片的導演。
第14章行萬里路我想大概是所有老師和家長最擔心的吧,就是讓小朋友出外去作校外參觀或者旅行。如果是沒有任何瞭解的旅遊所能獲得的將會是非常有限,然而能夠事前先作足功課,把相關參訪的景點歷史作一瞭解,必然會增添旅遊的深度。雷夫老師藉由旅行交給學生難得的「大學經驗」也就是如何獨立生活所需的內容,同時在接觸更廣大的世界,同時發覺自己最好的部分。而雷夫老師的行前準備通常包含兩個部分:首先是要瞭解目的地的歷史,其次則是認識離家的生活。但是對於雷夫老師所說的「如果你不相信你的孩子會做出應有表現,就不該帶他們去旅行。因為他們根本就還沒準備好。」我則持不同的看法。世間往往沒有完全準備好或絕佳的時候,只有你當你認為可以的時候就該行動。
看過「搖滾教室」一片幾乎可以說對於搖滾樂已經有相當不同的認識,但那還僅止於電影的初步印象,而第15章則是說明為什麼要學搖滾樂。看到這章我的心情似乎又開始覺得比較有趣起來,其實跟搖滾教室一片中的學生一樣,雷夫老師的學生們也是從古典樂開始學習音樂的,畢竟音樂的基礎不太會是從搖滾樂開始,而是從巴哈開始的。我想搖滾樂或許真的有那種會讓人上癮的感覺,因為搖滾樂的反抗現實、跳脫框架的濃烈氣氛,確實會讓人血液中那股不安那種狂野的因子躍動起來。當然,雷夫老師對於想要學習搖滾樂的學生也有特殊的要求:一是學習態度要認真,畢竟所投注的時間和資源若不是有心要學習不妨讓給其他人;二是必須學習兩樣樂器。因為透過搖滾樂希望教導出的是音樂人而非單一樂器的樂手而已。我想,有些玩搖滾樂變成會嗑藥、吸毒的人,是把搖滾樂當成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但其實玩搖滾樂固然可以是一種很好的抒發,但實際上,卻更是一種幫助我們在抒發之後面對現實與難題的勇氣。
第16章是敘述當學生到達道德第六階段時,雷夫老師就會希望學生們能夠一起關心這個世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每年的聖誕節前夕,由雷夫老師的學生為五百名無家可歸的遊民提供飲食、衣物和餘興節目,也就是第56號教室的「餵飽世界計畫」。教導小朋友去關心自己生活以外的世界,使他們自動自發的做起社區服務並因此得到啟發。就像大學時曾參與家母慈濟每年都會舉辦的歲末祝福一樣,即使只有一包衣服、一包米,都能看到阿公阿嬤們開心的笑。
最後,則是讓第56號教室的學生聞名的一年一度的「莎士比亞戲劇」演出。雷夫老師說的很好,「戲劇的目的是學習語言的力量和團隊合作的樂趣。接受觀眾起立鼓掌的感覺真不錯—但付出的努力才是真正的獎賞。再多掌聲也比不上孩子們所經歷的探索,以及為了使每一個演出不同凡響所付出的努力。過程就是一切。」這也讓我回想起大一時系上固定由大一新生於一年級下學期的一年一度的歷史週中擔綱演出一齣舞台劇,當時因為擔任班代所以也被推選為導演,說真的當時雖然充滿了自信,但實際上卻也毫無導演的經驗,在同學們近一個學期的磨合、努力過程,直到最後上台謝幕的那刻,那種感受真的是太甜美了~也因為整個過程,使得我們彼此更熟悉彼此、也更有自信。相信這對於小朋友來說也是同樣的珍貴的禮物。是的~就像雷夫老師所提到的,在謝幕之後,我們也立即動手整理現場、收拾道具等等,在台上和台下,我們都是一樣的並沒有不同。
「成功無捷徑:真正的卓越是靠犧牲、錯誤,以及大量的努力掙來的。」這段文字可說是看完整本書最大的感受。雷夫老師對於學生有著那麼那麼深刻的期盼,然而同時他也願意不斷不斷的付出,以行動、身教代替責罵和恐懼,與學生建立起信任之後,一步步、有方法和階段性的引導學生,先有穩固的心理基礎,爾後方輔以各種類科的學習方式,幫助小朋友透過真正的全人教育,進而達到卓越的層次。
我相信在閱讀的過程,也會有許許多多的人和我一樣,會對於雷夫老師的教法能否在我們現有台灣的教育體系下生根莫不帶有相當的疑問,但,雷夫老師本身並沒有忽略現實世界的困難與壓力,這是雷夫老師所不希望看到閱讀者、或有心從事教育的人所忽視的,有理想是絕對重要的,有熱情也是不可或缺的,但絕對不可對教育的道路過度天真並充滿夢幻,因為若要採取此道路,則是艱苦但物超所值的過程,或許,必須是在第六階段的心理狀態,才能真正適合這條道路的。
許多事並不容易,特別當我們知道現實環境的阻力之後,但唯有相信自己的道路,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我們就能在這條路向前走去!加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