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給對於關注孩子未來的所有人
《放學後才是關鍵》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主旨在講述課後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新型態的課後教育。若不是因為參與雅德賽思的甄選,我真的不容易去閱讀關於教育類型的書籍。沒想到教育類型的書籍也可以寫得那麼熱血!(突然想到海賊王XD!)
台灣的教育數十年來一直為學者、家長、民間團體所詬病,而體制上也從我當年的聯考制轉變至多元入學,教材也從一綱一本轉變為一綱多本,照道理學童在就學期間應該是十分的愉快,甚至連大學每年招募的新生都遠多於入學的學生,但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情形,卻是小學下課前,校門口擠滿了接送的家長和安親班的專車,小朋友下課後便匆忙的趕往安親班或才藝班,學習英語、珠算、音樂等等,我看見我親友的小孩,小學已經有黑眼眶。看來台灣的教育改革並沒有能夠減輕時下學童的壓力,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然而由於孩子成長只有一次機會,許許多多的家長莫不持續對於教育改革有所用心,當然,學校中也不乏好的教師。但台灣的教育體制是從教師的培養就已經進入僵化的固有模式,我相信有少部分的教師是重視自身的福利遠勝於學生的將來。直到今天我都還對小學五六年級的導師在自習課上偷偷聽股市的新聞印象清晰,但也對於一二年級導師對我的關懷有所感念。在大環境無法立即或短時間內改變的時刻,我們該如何幫助我們的學童利用課後的時間來學習原本該學的呢?
這關係到學習的方式與內容。而放學後才是關鍵一書,提出「共學共遊」的方式,和「體驗人生」的主旨。而這也是雅德賽思教育體系所著重和強調的。
為什麼要上學?學校不是要教導我們怎麼生活,或獲取生活所必須的技能與知識嗎?可惜現有的教育體制能在正常課堂時間中教給小朋友的大多是書本上的知識,而卻與生活的知識技能漸行漸遠。當我們是填鴨式的學習時,我們的學習效果必然不佳,唯有當我們產生了興趣時,我們不僅學得快、同時也更容易記得住。
所謂的「共學共遊」,由於小朋友最喜歡就是玩,小朋友玩樂時總是最有能量、和最有熱情的,所以說,「玩」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途徑。而之所以要提倡共學共遊即是在於作者的女兒的親身經驗,使其瞭解到小朋友如果在玩樂的過程能夠有「伴」,就能彼此相互砥礪,進而一起提升彼此的學習效果。同時,降低師生比至一比四的黃金比例,也大幅提高老師們能夠對於所帶領的小朋友作細心而個別的觀察與照顧,或許跟客制化有點點類似。這也是與學校教育體制最大差異處。
至於如何能夠體驗人生呢?什麼樣的老師才能夠教導小朋友體驗生活呢?很顯然教育體制所培養的師資並不是以此為最主要的目標,而是以教授課堂上的學問為主要,至於班級的經營和管理雖然也有教授,但往往是各憑本事,威權加利誘的多,關懷鼓勵而又能引導個別發展的少。
要能夠在課後帶領小朋友體驗豐富的人生,就需要來自各種專長的老師。不同專長的老師,代表著不同的成長背景與學習的經歷。不過,有幾項活動則是雅德賽思的「必選」課程:像是培養閱讀、寫日記、電影賞析、觀察大自然、體能鍛鍊、角色模擬、規劃旅行等等,至於詳細的內容則端視帶領老師本身的專長而作靈活的運用。
然而這當中,最重要也是作者黃能得首重的,是小朋友能否學習到「認同自己」同時「體貼別人」。我想這不僅對小朋友而言很難能可貴,連對於大人來說,還是有人終其一生不曉得什麼叫做「體貼」。從小我們就知道教育應該是五育並重,而且首重德育,在今天來說,品格的養成是最需要長期培養的,而小朋友正處於最容易被影響和性格型塑的階段,所以,更需要老師細心與即時的引導,方能一步步協助小朋友修練自己的品格。而有好的品格方能養成個獨立的人格。
本書的第一部分,是作者發揮長期以來的人脈和專長,採訪了10位當今的名人,對於兒時的回憶以及自己對小孩的教養方式;第二部分,是敘說作者的成長經歷與雅德賽思成立的經過,可以看見作者早年的一些經歷奠定了今日採取「共學共遊」教學模式的結果;第三部分,是詳敘雅德賽思的小朋友,如何透過各種不同的生活體驗來體驗他們的人生,有很多的體驗甚至是連我或一般的大人都不見得有的機會,更顯得雅德賽思的小朋友是何等的幸運,能夠擁有這樣的幸福學習過程;第四部分則是探討到師資的問題。
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那麼父母親和老師們能夠作的其實真的很多、也很關鍵。能夠在小時候就培養好能夠獨立自主的良好人格,真的比把「課業」學好來得重要許多許多。我的同學、朋友們也很多都已經有小BABY們^^,也推薦給大家這本關於課後教育或拿來當家庭教育的好書,及早培養我們的小BABY們,擁有一個獨立自主、能體貼別人的人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